想想也是,朱国祯是湖州南浔人,距离顾秉谦的苏州昆山很近,二人早就相识,既然黄汝良已经落败,识时务者为俊杰,那么朱国祯也没有必要去吊死在一棵树上。
只不过顾秉谦这等悄无声息地完成了这样一轮收编,还是让官应震和乔应甲都感到不寒而栗。
以前都觉得顾秉谦没什么本事魄力,但现在看来,人家从易储易帝到内阁调整,每一步都掐算到恰到好处。
这一轮人事调整中,虽然李邦华没能入阁,但是徐光启是个做事且没有多少心思的人,入阁之后自然是唯顾秉谦这个首辅马首是瞻,已经达到了目的。
加上现在冯紫英也很配合顾秉谦,否则顾秉谦也不会用农部尚书这个职位来酬谢冯系人马,可以说现在顾秉谦在内阁已经有了相当话语权了。
现在练国事升任农部尚书之后空缺出来的吏部右侍郎,由杨鹤出任,而杨鹤空出来的左副都御史则由则由傅试升任。
“瑶草,来坐。”冯紫英看着一脸谦冲淡然的马士英,忍不住暗自嘉许,不愧是历史上的有名人物,本时空中这个家伙还成了永隆八年这一科的状元,翰林院染了一水之后,听从了自己的建议,直接去了河南,这很不简单了。
要知道在翰林院担任修撰时,马士英就是从六品了,按照惯例即便是要留在朝中,只要从翰林院出来,起码也要升三级,直接就要当正五品的官员了,也就是说,马士英要比他前一科的诸如范景文、贺逢圣、王应熊这些人还要升得快得多。
冯紫英给马士英的建议是在地方上历练几年,可以很好的体会到下边的难处苦处,也了解到民间的各类事务和矛盾,对于日后入朝之后处理各类政务都大有裨益。
照理说,像马士英这种状元出身的角色,几乎都是心高气傲之辈,未必会听别人这种明显走偏锋的建议,哪怕是冯紫英给出的,但马士英却听了,还真的就下了地方,去了河南洛阳担任同知,一干就是四年,然后升任江西九江知府,在九江知府职位上一直干到现在。
现在冯紫英觉得是该让马士英回朝的时候了,实打实在四品知府位置上又干了五年,再不回朝,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