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在顺天府和南直隶这边,既要考虑最穷困那部分人的糊口,也要考虑相当大一个群体的生计,这个生计不简单是糊口,而是寻求在糊口之上更好的生活,那么发展工商、运输贸易等行业就是必经之路。
说穿了,冯紫英就是把自己前世中扶贫和发展经济的一些套路用在了这个时代中。
万变不离其宗,只有广大百姓富足了,一些有产者可以谋求更富裕更高层面收入了,那么这个时代潮流就算是确立起来了。
当然冯紫英也清楚这个道理其实简单,很多人都明白,官员们或许是因为朝廷考核机制的不合时宜,或者是囿于私利,或者是陈旧理念固守,在这方面都很少顾及,或者方法不得当。
但冯紫英相信只要把这个道理明晰化、具体化,乃至于用在最重要的官员考核机制上,那么就必然可以得到改观。
偌大一个大周王朝,在已经进入十七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时,在西方正在千帆竞渡掀起大航海时代之后殖民狂潮时,大周政策只需要稍稍有一些变化,都能带来更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会反过来刺激朝廷做出更多的改变,形成良性循环。
当初对东番的拓垦不也是反对声一片吗,但再来力排众议甚至用商人直接去解决问题和朝廷撇开的条件下推动的东番发展,现在不就结出了硕果么?
朝廷现在都迫不及待地去设府立制,要纳入福建管辖了,甚至憧憬着带来的赋税增收了。
同样的情形在虾夷,在吕宋,甚至在旧港,朝中的风向不也发生了变化么?
所以冯紫英觉得在这方面的培养出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志,营造出一个更利于这些理念推广普及这些思想理念的环境氛围,也是当务之急,只不过自己现在不得不赶赴辽东先解决燃眉之急,所以这方面的事务必须要有人来做,而齐永泰要用练国事到吏部,那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除了这一批同学之外,像自己在顺天府在陕西用起来的一批人,冯紫英也在不断地通过交谈和书信的方式来给他们灌输和督促。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