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距离信使来的时辰已经只有半柱香的时间了——长安来的信使总是很准时,与约定的时间不差一毫。
长门镇的学院面前已经围满了前来等榜的学子和父母,当然还少不了看热闹的老百姓。在长门这种地方,哪怕有一个孩子能进长安城最末流的学院读书或者习武,那都是了不得的大事。
这不,信使还未到,长门镇的百姓们已经议论开了。
“你这次咱们长门能出几个去京都的孩童?”
“应该和往年差不多吧,也就三五个。”
“我看咱们太守的公子应该少不了,听他文考三甲,武考二甲,这样的成绩恐怕能进长安城里排名靠前的书院了吧?”
“是啊,古公子不愧是晋王旁系,要还真是不一样。我看他那青梅竹马的苏沫姑娘也不差,听文考也是三甲,武考也有一甲。”
“对啊,还真是一堆金童玉女啊!”
百姓们你一言我一语越越热闹,就好像比自家孩子中了榜还高兴一样,由此可见古相亭在长门镇是很得人心的。
但一旁同样在等榜的苏长安并不太高兴。
他的文考自然是惨不忍睹,但武考成绩也是让他难以启齿。来苏二爷本来就不是一块读书的料,这般成绩他自然也是有所准备的,按理不应如此沮丧。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