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午申时左右,宋恺顺利回到了徐州军队的大营之中,向陶应报告了自己入城拜访小袁三公的前后经过,还有就是报告了自己入城时看到的寿春城中情况——也就是淮南军队正在拼命的加固城防,囤积守城物资,禁止百姓出入城池,这些鸡毛蒜皮级的情报,真正的干货没有多少。不过陶应也没指望宋恺能够在淮南军的严密监视下弄到大量有用情报,所以陶应从一开始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宋恺与小袁三公的见面过程上,要求宋恺努力回忆小袁三公的言谈举止,还有神情变化,借此分析和揣摩小袁三公的心理状况。
结果很快的,一个重要情况就被陶应迅速发现,忍不住向宋恺反复问道:“你说完袁绍开出的假条件后?袁术匹夫没有破口大骂,也没有勃然大怒,这点你确认没有记错?”
“回主公,小人不敢记错。”宋恺苦笑着答道:“之前小人出发时,主公你和军师都再三警告过小人,说是袁术匹夫的脾气非常不好,自视极高,替袁绍开出敲诈条件后,袁术匹夫有可能会翻脸,所以小人当时非常害怕,一直偷看着袁术的神情,不敢记错他的反应。”
“那袁术匹夫当时的神情是什么模样?”陶应迫不及待的追问道:“你仔细回忆一下,越仔细越好。”
“这个……。”宋恺的文化不高,一时之间也找不到什么合适的词语描述小袁三公当时的神情模样,只能是打了个比方,道:“主公恕罪,小人觉得,袁术匹夫当时就象是小人以前在测字算命时碰到的一些客人,想要测字算命可又怕掏钱,就好象要把手里的钱攥出水来一样。”
陶应和鲁肃都被宋恺这个形容给逗乐了,笑完了以后,陶应的心里也大概有了底,沉吟着说道:“这么说来,袁术匹夫的内心深处,其实很希望袁绍能够出面调停,甚至逼着我军交还夺得的土地城池,可又因为一些原因,没有立即答应……。应该是这样,就算错也不会太多。”
“主公,我军何不在这点上做些文章?”鲁肃建议道。
陶应不答,又盘算了许久才摇头说道:“这个问题不好做文章,寿春和冀州离得太远,一来一回得将近两个月时间,要想伪装袁绍的意图出面调停,准备的时间长了没意义,短了的话又等于是告诉袁术我们在使诈。让宋恺直接代表袁绍出面调停更不可能,袁术匹夫再蠢,也不会相信袁绍会派一个无名小卒代表他出面调停淮南战事。”
鲁肃仔细一想发现确实是这个道理,不由失望道:“这么说来,北安先生这次冒险进寿春城,等于是白跑一趟了?”
“绝对不是白跑一趟。”陶应继续摇头,道:“最起码,北安替我们摸清楚了一个很重要的情况,那就是袁术匹夫自己的心里也很清楚,光凭他的淮南队伍想把我军杀退夺回沦陷土地,很难!再有一点就是,如果袁绍真的出面调停我军与袁术的战事,只要条件不是十分苛刻,袁术匹夫就有可能会接受!”
“可是这两点,对我军来说意义不大啊?”鲁肃苦笑说道。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