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三百一十九章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2 / 4)

作者:吴老狼 最后更新:2021/12/12 23:50:38
        “让袁绍知道我军在提防他,也不完全是一件坏事。”贾老毒物也劝道:“至少可以警告袁绍别打突然袭击的主意,让袁绍知道我军已在时刻提防他的突然翻脸,不敢存有侥幸心思。”

        陶副主任盘算了半晌,终究还是贪生怕死的心思占了上风,点头说道:“好吧,传令众军做好撤军准备,明天一早就往陈留撤退,留下傅阳向袁尚移交许昌城防即可。我进许昌城向天子辞行,诸位先生都到大营里去,遇到想不通撤离许昌的将士,就向他们解释清楚,这次我军是奉袁绍为主,与冀州军缔盟来取许昌,把曹贼赶出许昌也是冀州军出力最大,我军于情于理都必须向冀州军移交许昌与陈留,尽力安抚这些将士的情绪。”

        众谋士一起答应,当下众人分头行事,贾老毒物以军师身份到营中宣布撤军命令,率领众谋士安抚将士情绪,陶副主任则独自入城,到皇城中拜见汉献帝,当面向汉献帝提出辞行,并替陶商辞去御史大夫一职。正盼着到徐州过好曰子的汉献帝当然是大吃一惊,赶紧问起原因时,陶副主任再一次把陶袁盟约搬出来当借口,说明自己是奉袁绍为主来许昌勤王救驾,如今袁绍大军即将重返许昌,自己当然得兑现奉袁绍为主的诺言,向袁绍移交许昌城防。

        陶副主任再怎么解释也没用,汉献帝就是要跟着陶副主任回徐州,争执间还流出了眼泪,质问陶副主任是否真是汉室忠臣?陶副主任磕头出血,赌咒发誓说自己确实是货真价实的汉室忠臣,只是人无信不立,自己既然答应了向冀州军移交许昌,就一定得兑现诺言,又表示如果一再迁都,必让百姓搔动不宁,自己也将背上劫迁天子的千古骂名,力劝汉献帝留在宫室宗庙齐全的许昌都城,费尽了唇舌,说什么都不想把汉献帝这个目前还比较烫手的山芋带回徐州。

        见陶副主任态度坚决,无权无兵的汉献帝也无计可施,只是抹着眼泪说道:“陶爱卿执意要遵诺守信,朕也不能强迫爱卿背信食言,但是朕还有一个问题要问爱卿,袁绍接管许昌之后,倘若效仿董卓、曹艹擅权专政,欺君罔上,爱卿又如何处之?”

        陶副主任沉默了片刻,忽然大声答道:“倘若袁绍也效仿董卓、曹贼欺君弄权,臣身为汉臣,世食汉禄,只消天子一道圣旨,臣即刻点起徐州倾巢之兵,再来讨伐袁绍,勤王救驾!”

        “好,朕这就给爱卿一道密旨!”汉献帝也是无奈,马上就命宫人取来一道白缣,咬破手指又写了一道血诏,然后流着眼泪捧到了陶副主任的面前,哽咽说道:“陶爱卿,此诏汝可带回徐州,倘若袁绍入朝之后效仿董卓、曹艹欺君擅权,万望爱卿立即持此血诏,兴义兵讨伐袁绍,前来勤王救驾。”

        陶副主任跪着接过血诏,也是哽咽着郑重说道:“请陛下放心,倘若真有那么一天,臣下次再来许昌,必然再不与陛下分离!”说罢,汉献帝与陶副主任君臣抱头痛哭,倒也很有些君恩深似海、臣忠重如山的感觉。

        对于陶副主任撤出许昌的决定,汉室文武百官的反应倒不象汉献帝那么激烈,除了少部分人觉得陶副主任不够负责任外,包括伏完在内的大部分汉室文武却还是很愿意留在许昌的,一来是曹老大之前花了大价钱修建许昌城池,汉室除了受曹老大的气外住得还算不错,不想再到徐州去重头开始;二是大袁三公的名声到目前为止还算不错,没干出什么特别出色的叛逆行为,又出身于四世三公之家,与汉廷里绝大部分的文武官员都有门生故旧或者亲戚婚姻的关系,所以这些汉室文武也更希望由袁绍军接管许昌一些,这样自己在大汉朝廷里才有希望获得更好的待遇,更高的官职。

        也多亏了汉室文武大都存着这样的心思,所以徐州军队的撤离许昌行动总体来说还算顺利,第二天一早便开始全军撤退,只留下傅阳麾下的三千步兵守卫许昌,等待袁尚队伍抵达后移交城防。对此,徐州军队确实有一些不满声音,但因为徐州军队已经连续五六年战事不歇的缘故,大部分将士还是相当思念家乡的亲人与水土,所以反对的声音也不算太大,也没出现什么动乱。

        徐州军队撤走的当天正午,袁尚公子的队伍便急不可耐的匆匆赶到了许昌城下,结果得知徐州军队主力已在上午撤走后,袁尚公子虽然也有些遗憾没能与妹夫再见一面,可也顾不得那么多了,只是迫不及待的接过了傅阳队伍主动交出的许昌城防,还一入城就不顾冬小麦已到下种季节,马上就关闭了许昌四门,并派心腹审荣率军充当御林军,接管了皇城防务,象曹老大一样的把皇城严密封锁起来,然后才入朝晋见汉献帝,并一见面就让亲信李孚替自己求封官职,直到汉献帝亲自告诉袁尚公子,说是陶副主任已经替袁尚求封了仅次于大将军的车骑将军一职,袁尚公子才心满意足的叩谢皇恩,也没少在心里感激知情识趣的妹夫。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