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6年来到中国,保罗·杨森就想着在中国做一家药物公司。
眼看着时机就要成熟,但居然出了变故。
保罗·杨森很郁闷,与其说是郁闷,他更想知道到底是谁抢先一步。
于是连夜召集班子,开了一个紧急的会议,准备明天去找当地领导弄个清楚。
而夹在唐婉茹和保罗之间的当地政府也很郁闷。
老实说,他们更看好来自比利时的保罗,因为保罗背后还有个强生公司。
怎么看都比唐婉茹要更为牛逼一点。
甚至当得知厂子的股权要转让一半给唐婉茹时,这些人更加不理解。
因为唐婉茹与上面签的是秘密协议,这份文件只有那么几个人知道,下面的人半点都不了解。
另外最主要的一点,双方早就进行合资谈判,在谈判中,中方把引进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制药工业先进管理技术列为首要条件写进协议,生产车间严格按照比利时杨森GMP的标准设计、施工。
无论是比利时杨森,还是中国的四家股东,都认同西安杨森是中比合资双方的长期合作项目,大家都在共同地为建立一个具有国际水平的合资制药公司——这个共同的目的出资、出力,不计较短期的利害得失。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