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就是这个词,接地气。”大爷连连点头:“因为这些都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事情,比如街坊邻居都是医生,或者是军人家属,能够看得到,要是写得和我们生活不接近,我们就感觉有些虚构,不真实。”
这便是《新周刊》的定位,要是弄得太高大上的东西,那反倒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而且也没必要整得那么高大上。
最主要的要在群众群体中打开市场。
让民众觉得这本刊物有权威性。
尽管这刊物已经构思好几年,但现在也才得以发行。
说话间,两个女青年来到报亭前面。
“大爷,您这还有《新周刊》吗?我们想买一本。”
“有。”大爷拿出一本。
《新周刊》的售价是一元一本,而1981年创刊时的《读者文摘》只有48页,而且是双月刊,新闻纸黑白印刷,那会儿才售价三角。
正儿八经说,《新周刊》纯粹是赔钱赚吆喝,因为不管是哪一方面都选得比《读者文摘》要好。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