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是让族内的读书种子改变思想!”
“这如何改变?”一群人直接懵逼,儒学就是玩意啊!
看一群人的样子,王轩只能说的更细致一点,“这儒学可不单单是现在这种解释,何为儒?咱们就说说儒学的来历。”
‘亻需’为儒,意思便是人们需要的就是‘儒’,孔圣人那时候走遍六国却没能推广开儒学,为什么?便是儒学并不能让当时战国时期的六国强大,所以推广不开。
到了汉朝的时候,经过前期的修养生息,汉朝实力逐渐强大起来,汉武帝想灭与匈奴开战,可但是的社会主流思想是黄老之术,所以,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
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
至此,使儒学成为华夏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这才是儒学真正第一次走上历史舞台,其原因便是,符合了当时统治者的需求,也就是‘亻需’,而那时候的儒学,可没有善待外族,这不争,那不抢的规矩。
这些规矩还是从宋朝开始,便是因为当时‘大宋得国不正’而引起的,‘重文轻武’的思想之下,才有了后面的一系列举措,宁可赔钱给辽国也不愿意打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