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为什么要叫‘儒’,一来,这就是‘亻之需’,二来,无论是‘法家’‘兵家’‘纵横家’各种学说都有自己‘领袖人物’的书写的宝典,比如法家,韩非写的《韩非子》、商鞅写《商君书》,比如兵家,孙武写《孙子兵法》,孙膑写《孙膑兵法》、姜子牙写《六韬》等。
唯独‘儒’学有操作空间。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也就是说,这‘儒家’,孔圣人除了重新修订六经之外,并没有什么著作,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孔子当年周游列国的时候,除了在家乡鲁国做了一段时间的代理国相之外……就没有然后了。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相事事,有喜色。
而在董仲舒之前,所谓‘儒学’也根本就是‘隐学’,就是隐世学问,而‘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一说述士,即儒生”,西汉之后称“焚书坑儒”。
就是说‘儒学’的兴起,完全是汉武帝的需要,然后董仲舒总结,为了让这门学问显得高大上一些,然后往上追述了这么两百你那,最后一看,哎,其他的各种‘子’都有自己的著作,就‘孔子’没有,这就很合适啊……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春秋》,就是孔子修订的鲁国历史,有‘春秋笔法’一说,这很符合统治者的意思,直白点说就是——拍马屁+弄虚作假。
话说,这才是‘儒学’一脉的根本**……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